Monday, May 07, 2007

又想東西

也許是受了胡先生及張先生的影響
(熟悉我的話你應該知道不是胡適及張五常)
當然宗師還是心理學本身
大部份時間我都會覺得世間其實沒有真理
這一個角度看事情如此
換個方向又是完全不同的結論
牽涉不同範疇不同人的利益就自然會有不一樣的關注點
所以我最後總是迷失在總總利益衝突之間不表態
這種因為世間上紛繁雜亂的資訊撩繞下
出現當機情況的tendency(好不幸最後還是要用英文)
在我人生各範疇中都清晰可見

對於人則不然。
那些不安矛盾的出現完全建基於你不能接受兩種可能性
共存於一個生命體之內
否則又可怪之有呢?
所以看罷我自覺原來對他人容易構成偏見的﹔
究竟我是打從甚麼時候起重拾起這種集性來的呢?

很多人想學心理為的是要解構別人的思想行為
預知或看穿你行為背後的動機進而進行相應對自己有利的行動
我初讀心理是為了去解開早應該問卻憋在心裏的疑團
如今那種好奇心、觀察力、甚或是那種幹勁都褪去了,
(嘩,你睇我份thesis o丫大佬...)
引Grace一言精句「好似把火熄o左咁」(Lau,2005)
燒不著身邊的人和事
但這種外找尋背後動機理由mechanism及childhood influence之類的思維卻根深蒂固了
反而犯起一開始就儆醒莫犯的錯來。

一時間也不知如何收結,
但到底人是應該不停反思進步的,
我也時候退出將同一樣的記憶反思再反思的地步,
反正去到適當的時候,舊的片段就會浮起與新的衝擊相互對照。
離開了心理學的研究論文堆,
堆首於中國史歷史文化中,
對我來說艱深,但勝在既熟悉又帶點新鮮,
突然間對世界有一些新的理解,
也令一些好像陌生的感覺得以重生或再現。
由此意識到如果我們都被本科訓練打造成類似的腦袋構造,
可別忘要定期把它再拆解或改造呢。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