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
寫了這麼多,我想上課對我來說是比較失色的一環了。
先談談Philosophy of Kierkegaard,看著Kierkegaard的early journals,他的疑惑,他的矛盾,他的堅持,他的熱誠…讓人很能投入他的感情之中,頓時泛起一陣窩心的親切感…一個一生都obsessed with INNER SELF的人…!!!只是Prof.說話的節奏頗慢,雖然說的也算重點,但總是得著不多。同場的學生都很踴躍,只是他們的速度和accent並不容易跟得上,更何況要我習慣坐著聽聽寫寫的學生加入其中!再者我又覺得他們說的話不見得經常都很有意思。於是我在安心的做旁觀者,從抽離的角度觀察這種上課的模式,就當「每天都是一種新的練習」吧。下課後,我還想到了好些問題要問問Prof.,他依舊保持著那鼓勵性的笑容,只是我總是覺得他不曾打算跟我就任何問題討論下去…well。
在這裏也認識到一兩個同學,往往談不上一兩句就走。我連續兩次也不謀而合地坐在丹麥男生的鄰坐,而且很fit那種錯誤的、丹麥人as reserved的stereotype(幸好我還是遇過許多別樣人)!他們總是不多話,經常都好像在思考甚麼,又不願意主動打開話題,問幾句才答上一兩句。他們大都是很認真的人,又在上著認真的課,大家的話題有點保守,嚴肅得好像不能太開放地討論(I don’t really feel comfortable with the discussion really…)。可能是因為哲學的關係吧…?身旁的Charni(男)(*早知道外國的人名難辨雌雄,看我多貼心!)提議一起搞個study group,我想何樂而不為?期待到了那些時候,大家可以放開點談…
另一科是Danish Culture, International students的熱門科目。打響頭炮的是Mr.Peter Christensen,之前已見識過其(時而)風趣幽默的作風,只是第一課卻令人大失所望,把維京人的歷史講得混亂一片,又或者只好怪我這見識淺陋又common-senseless的人對(尤其早期)歐洲史一竅不通,聽來像一盤散沙,抄了一大堆無聊資料卻完全搞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是這一課到底是認識其他學生的好機會,而且難得來到丹麥認識一下這國家,蠻有意思的。只好期待著之的Danish music, literature, architecture, art, film, TV, immigration & integration, policy…等等會更加精彩。特別期待隔星期的Museum Visit!!!
第三個course是Danish。在這裏不學懂一點Danish實在難以生存…特別是不只本地人,連Swedish、Norweigian、Finnish也能流利的用同樣語言(they are all dialects of the Scandinavian language;但Finnish除外,只是Finnish人多少也懂他們的語言)與Danes毫無阻滯地溝通時,you are all alone。我不期待要加入其中,能學懂超市、食肆裏的字眼及懂得pronouce街名、人名便很好了。
還有A series of Lectures on Shakespeare,再一次因為KU的謬誤與資訊不足miss了first class。另外是一舉五得的Industrial Psychology: 1.可以認識PSY人 2.較容易掌握 3.可以transfer 4.可以和Tiffany一起上課。 5.只計attendance不用考試。
總括來說,科可以不停reg(for 出席only),但試可以選著考。
但更重要的,是書可以到處讀,生活則是獨特不過的。
結果,我放棄了一個sem硬食四本俄羅斯名著的Russian Literature。取而代之的,是星期一三五的day-off,及一個可以去short trip的周末。
容後再續。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