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0, 2006

Bauhinian Rhapsody港樂x黃耀明電幻狂想曲


。黃耀明與我
他於來說是很遙遠的。我對他的印象有兩種--一是來自達明一派時期的,還記得他一頭長髮,身穿著炭灰色的西裝的學生打扮,四面八方地吻著米高峰唱著《石頭記》(我連這歌的名字也不記得,還不是用google去查一查這句「絲絲點點計算」才知道);旁邊的劉以達像頭上長著草,永遠不作聲沒有表情地拿著電結他,懶洋洋地掃著一個一個聲音迷幻詭異的和弦--就在無線勁歌金曲那個一個個正方格、反射著妖媚的檸檬黃與桃紅的表演台上。年紀還小的時候自問是甚麼事情也是最「規矩」的,稍為偏門稍嫌不夠「正派」我都看不上眼,聽不明白的歌詞也沒有打算去深究。由那刻起我就跟黃耀明脫了節。
又到了長大後的某年紀,黃耀明又變成另一個「品味」的符號:喜歡黃耀明=你有taste。我自問是連基本流行樂壇K歌都失覺的人,更不敢奢想要煉石升仙更上一層樓。到人山人海時期,我不得不承認他在搞很多有趣、有型的事情,只是半點不清楚他在事件上擔演甚麼角色,也想像不到這個人的內涵有多少。不過心想他有這群鬼才音樂人為他打拼,多少少都泛起一份尊敬。這次我們是同一陣線了,不過他偉大得離我太遠,我渺小得沒有去瞻仰他的打算。只能偶爾透過演唱會版的漩渦,與陳奕迅唱的Jazz版春光乍洩,隔著幾層黑紗偷窺尊容。

。誘因
有趣的是,我並不是第一次去看明哥的演唱會。上次《攞命舞滿天神佛演唱會》是我媽媽同行,於是全程很冷靜(我媽意想不到的冷靜,我其實期待著她大叫大嚷的)。衣裝華麗,一首首「有品味」的歌,離我很遠,好看,但沒有留下甚麼印象。今次我的好友邀我同去(用「邀」是言過其實,「撩」方是實情。),無可無不可,就當捨命陪君子(表演藝術的支出委實要了我的命);友人怕我勉強另覓他人了,誰知此時我卻突然興之所至,有一種從天而來的感動。港樂、黃耀明、電子,著實可以媲美「豬頸肉芝士炒公仔麵」的奇妙配搭,讓人躍躍欲試;胡恩威導演也是誘因--我總是對進念失望卻又依然一次又一次到票房作奉獻,且看今次又會有怎樣的新花樣。

。Bauhinia Rhapsody港樂x黃耀明電幻狂想曲
到了當天,莫名其妙地隆重其事,在中大校巴站目送一架又一架塞滿人的校巴在面前掠過,跺著腳捏著手中的香港藝術paper很焦躁。趕到現場時遲了四十五分鐘,立刻進場,黑幕揭開的第一秒一陣光影如浮雲掠過,有種進入夢幻的感覺。那是唯一一刻我腦海有閃過「如果是$400票就好了」的念頭。很多友人問我「好看嗎?」我實在不能說是好,以表演的角度來說實在只感到他的energy離我很遠觸不到我,(更何況我的眼鏡看不清楚)覺得一切都未預備好。我不介意他是個不會刻意去編排說話的人,但也不至於要我呆著看他跟陌生的衣裝(天,誰他媽的想出這一堆了無關係的鬼主意)掙扎糾纏。當然還包括忘記歌詞或走音,要不是他在我心目中那份高尚格調獲悄悄頒了免死金牌,早就在午門外斬首。(照理斬首的該不是午門,只是此刻無暇研究,請指教。)雖說Concert賣的是歌,但演唱會是既演且唱的;舞台效果既不到家又格格不入,這次如果稱之有設計過的音樂會倒比較合理。

。佈景
場上的運轉的時針分針、散落在空中的十二個數目字、台上的時鐘。紅白黑和木的顏色,破落的一個個空間交叠在一起,簡直是進念的hallmark。如我所料,那些懸浮在空中的長方體通通都是光與影的載體,等待投影機灑下恩寵。時間地點在交錯、通通閃過眼前、不停的倒數,那種現代的不安全感司空見慣;只是到底是客人總不能為所欲為,比起自家劇場地方要收歛得多,至少不會讓你目眩得忘了歌者才是主角。有一刻覺得原來當進念被reduce到演唱會的背景、輔助角色,其實也算不過不失;只是一直看下去,發現一切不過是重覆又重覆,像在用Windows media player:這首歌是水波那首是雪花下一首是彩球紛飛。那些板塊不經明哥解釋的話是意識不到甚麼「龍虎榜」的,反而令我覺得是自斷一臂阻礙了最耍家的影像自由發展,飛舞的方塊雪花數字光圈通通撞了板。無故掉下的五字、亮起燈的八字意義不明,舞台沒有因此變得怎麼樣只令人莫名其妙。張麟補充說台上那個現場大鐘和第二場放的玻璃花瓶與紅玫瑰來自《半生緣》則更另人廢解,他們老是對一個又一個的符號有種太自戀的投射。

。黃耀明的音樂
有趣的是,我沒有因此討厭他,反而對他產生興趣來。而所有所有的溝通,只屬於音樂本身。我相信演唱會還是有編排過的,先由一些改編自古典音樂的歌曲作引子,對剛讀二十世紀音樂史的我來說自有發現新大陸的感覺;再到改編自顧嘉輝的一批「明日之歌」,大概算是「尋根」,在歷史裏求創新(寫來真像我那香港藝術paper的論調);最後是新合成的電子迷幻,那種營造出來的環境很有個人風格、很「黃耀明」,彷彿找對了我來尋找的。這次是很仔細地聽,感覺像吃煙靭的扭紋軟糖,以前嫌嚼它廢力,如今最喜歡用牙肉與味蕾與之纏綿到底。

其二是因為戀上了法國音樂,而他的確讓我回想起那種very french的感覺--lyrical, serene, beauty of sonority, suave, subtle, detailed。像流水、像浮雲、光影、空氣、色調...一種紛圍。一種印象主義。那種elegance沒有令我失望。

。四首讓我感動的歌
值得高興的是雖然這是我第一個聽得險些睡著的演唱會,但彷彿也是有最多歌感動到我的一個。
(陳奕迅Third Encounter是令人興奮,但過多的hyperactivity讓人沒有靜靜地細味的空間呢。)
最記得這幾首曾讓我一陣顫抖:

(一)禁色
(二)下一站天國
(三)小王子
(四)罅隙

下一次黃耀明音樂會,我去。但演唱會嘛,且先捏一捏褲袋裏的荷包了。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