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敍Anna Karenina
*那時候我還打算take Russian Literature。Anna Karenina是其中一本必讀的小說。*
*我依舊經常看 “Copenhagen This Week”,到處搜尋在教堂裏舉行的免費concert。在這裏找音樂不難,但丹麥的劇場離我很遠。*
己經是舊事了…一個月之前的事,還記得嗎?
那是我在丹麥看的第一齣芭蕾舞劇。
還記得一開始會選丹麥這地方的原因是因為這兒有Theatre School,有好音樂(阿祥說的,倒也沒錯!)。談到音樂,這是個好地方—
在街頭,我見過有歐陸情懷的Trio、單人匹馬帶著Marimba上路的少女、聲音嘶啞滄桑的歌者喚起過多少丹麥人的共鳴;
在教堂裏,我聽過風琴聲的莊嚴貴麗;感受過人聲拼湊出的和弦高聳入雲;而租用教堂演出的chamber music不論種類全都誠意滿分;
在KU(i.e.The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有我的MUKO。
只是談到舞台,卻跟我絕緣了。
這裏的舞台學院完全沒有「外國人」(哈,這字詞竟套用到我身上來了!)的份兒,課堂全是Danish的。曾經還打算來這裏參與一下劇場—就算事再微小的職位也好吧?但沒想到KU裏連戲劇團體都沒一個。
所以The Royal Theatre是我的寶藏。
「無橙得個桔,都好。」
時鐘的指針轉到五時,三個女孩興奮地走進Box Office購買減價的戲票。隨便到附近找一間便宜的餐館吃過熱辣辣的Pizza, 25kr還送汽水,在冬天裏倍感滋味。
然後我們趕回Theatre去。這時見門外已聚集了不少觀眾,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而且還盛裝赴會,看離我們不遠處的老先生和老太太,相遇時握手擁抱,再看看旁邊攙扶著老先生的少婦,一種貴族氣派竟然撲面而來。走上階梯,寬敞的大廳一片金碧輝煌,牆角精細的雕刻更添高雅。我們在人群之間左穿右插,玻璃杯清脆的碰撞聲與紅酒的氣味填滿整個空間。連查票的女人也是把頭髮梳得畢挺,纏成一團像蜂巢似的東東,讓我想起四五十年代那些外國女明星,倒也風韻猶存…?!嘩。不愧是The ROYAL Theatre,不能少覷!我還是T-shirt牛仔褲,最體面的不過是長褸一件。實在格格不入。(我們又如常地把整個空間裏的average age 拉低。)
只是也管不了那麼多,倒是沒想到原來芭蕾舞在丹麥是這麼的一種精緻文化。我們喜孜孜地拿著票走到Balcony,找了一個紅色絨布椅子的座位。大幕還緊閉著,台下人聲沸騰,加上現場交響樂團的試音調音,讓場面熱鬧得很。樂器的聲音漸漸散去,燈暗,全部人也就很自覺地安靜下來,台上的表演蓄勢待發。空曠的舞台上泛著黯淡的光,白色的煙霧在台上四處逃竄。鳴笛聲嗚嗚地叫著,一輪列車駛近車站旁。月台上有一個身穿黑衣的漂亮女子。
Anna Karenina。
詳細的情形在這裏無謂多講,簡略的總結是音樂一流、但舞姿平平,群舞動作不齊、獨舞未夠柔軟優美。(似乎北歐的Gymnatics略為遜息,記得在Tivoli看雜技,只勝在夠惹笑,男主角捧住女主角時我看見他的手還在發抖,唯有靠現場音樂氣氛搭救!)
不過最重要的,是這個故事卻竟然把我腦內的齒輪再一次啟動了。
那個一年內看十多個production,卻已經麻木了的我。
突然間,心靈再次變得敏銳起來。
跳著流麗舞步的Anna是柔弱的,她擁有一個女人的細膩感情對所愛的人溫柔,對寶貝兒子愛護備至。她也是堅強的,選擇了跟自己心愛的年輕軍人一起,放棄了自己的家庭,也堅負起不忠的罪名。她那強而有力的旋轉裏帶著力量,一種掌握自己人生的決心、足以打破社會規範的勇氣。
印象最深的是Anna偷偷回家與兒子重聚的一幕。被迫分別的剎那,她崩潰了。然而當時的我沒有同情她。我想,人總要為自己所作的負責任吧?既知如此,何必當初?世間總沒有十全十美的,既是你決定離棄自己的家庭,還眷戀甚麼?
那一刻,我真的對這個女人有點生氣。
接著是一段又一段的三人舞,Anna來在愛人與丈夫中間,被他們擺佈著,搬弄著,拉拉扯扯。戰亂,愛人被徵召入伍,Anna變得軟弱,再一次跌倒在地。
片段與舞步重重覆覆地出現,Anna不停地在道德批判中掙扎,在離別的痛苦中浮沉。
我把發生過的重溫一遍,嘗試想像她的處境。
當幻想被釋放出來的時候,我情不自禁地打了一個寒噤—
要與所愛分離,又怎會不傷痛?
她的身體軟弱,但她的精神沒有倒下。
舞會上,歌舞昇平,慶祝軍隊凱旋歸來。
Anna緩緩地從台邊走來,在場的賓客見狀都議論紛紛。身旁的人一一離開。
一陣寂靜。環顧四周,一致都是鄙視的眼神。
面對這種道德審判,Anna沒有說話。她靜靜的站起來,走了。
歌舞再次響起。
又一輪三人舞。糾纏不清之中夾雜浪漫的舞姿。
這兩個男人不都愛她嗎?
我想。
儘管如此,Anna由始至終都是孤身作戰的。
內心的交戰、道德掙扎、良心責備、社會的唾罵、情感的壓抑…這一切都只有她一個人去面對。
這是她的親身經歷。
只有她自己才明白這一切交織出的痛苦。
舞台上,她一次又一次的獨舞著。
最後的一幕,火車聲再次響起,列車慢慢向前駛。Anna站在列車的正前方。
她奔向列車。
嘭。
我不願看見她倒地。
寧願將時間停留在列車駛近的那一刻。
我心頭一陣抽痛的、屏息靜氣的那十幾秒。
那時候,我就在Anna背後,彷彿感受到她所想的。
最後只好選擇死亡的那種心情。
人生不都充滿選擇嗎?大大小小的決定,充斥於生活之中。
有選擇,就代表有損失。有Choice就有Cost。
(這是我的第一課經濟課!)
選擇A的時候就必放棄選擇B的權利。
好像很Straightforward,對嗎?
只是放到現實之中,
如果放棄A與放棄B的代價都太大呢?
如果你是Anna的話,
一生放棄所愛,你肯嗎?
一世不得再見家人,你捨得嗎?
換著是你,
你又會怎麼樣?
舞會裏那些達官貴人根本沒資格去審判她。
但我們可會是下一個想拿起石頭擊打別人的?
*對不起,事隔太久,仔細的都記不起了。而且我很睏呢,難免寫得有點爛,見笑了。還好吧,這只是我的小記,請別當作劇評來看啊。*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